新闻中心
News
分类>>j9九游会官网中国教师报
j9九游会官网中国教师报一方面是小学教育特色发展需要高水平的师资、课程团队做智力支撑,一方面是高校师范教育需要转化培养成果和选择实训基地,如何让高校和小学打破各自“关门办学”的格局?2014年,北京市教委推出了“高参小”项目,开启了一场构建“大教育”的“破冰行动”。
一只只可爱的“小羊羔”、一出出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一场活灵活现的“羊年羊镇顶咩咩大赛”。这个由北京市第171中学青年湖小学部一年级学生带来的舞蹈《快乐的小羊羔》,博得了在场评委和观众的阵阵掌声。最终,该舞蹈荣获北京市东城区艺术节集体舞比赛一等奖。
然而,就在一年前,这所学校还在为学生的美育发展而一筹莫展。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北联大”)的“高参小”项目向学校伸出了橄榄枝,帮助那些还未找到自身发展特色的小学寻到了“独树一帜”的方向,也让高校在师范生培养上汲取了充分的养分。
2014年6月,北京市教委打破高校与小学各自“关门办学”的高墙,在全国首次开启高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特色发展的项目。北京市教委遴选了中国戏曲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等20所高校及社会团体,与东城、西城等多个区县教委签署合作协议,结对共建140余所小学。通过挂牌建设基地学校和特色学校、建立艺术家工作室和体育俱乐部等方式,与结对小学进行交流沟通、互帮互助,进而推动小学体育、美育的全方位、多样化、深层次开展。
“过去我们只能依靠音乐、美术课来开展艺术教育,在提供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方面受到了限制,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谈到为何要开展“高参小”项目,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处长王军说,高校可以利用其丰富的教师、课程等专业资源,通过资深教授、优秀师范生等群体,将戏剧、舞蹈等专业课程引入中小学,为其落实素质教育提供新平台,让一些难以办出特色的学校在这个平台上找到自己的亮点。
“作为20所高校中的一员,我们与东城区171中学青年湖小学部、西城区厂桥小学等7所小学对接。”北联大师范学院副院长汪艳丽介绍,一年来,学校为这7所小学的1000多名一年级学生提供了包括国画、软陶、健美操、国学、心理健康等在内的约120余节课程及活动,每周组织各专业的优秀师生前往授课,提供的特色课程累计达5000余课时。
“去年4-6月是开启‘高参小’项目的调研试点时期,也是工作相对盲目被动的阶段。”汪艳丽说,由于“高参小”项目在国内尚属首次,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特别是对于作为活动主体的高校来说,更是压力重重,“基本上是每所小学提出各自的需求,然后我们尽可能地去满足”。
但是,“高参小”项目作为高校与小学融合发展的桥梁,实现双赢才是项目实施的应有之义。高校不仅要助力小学补齐短板、扬起长板,同时也要借力完成自身师范人才的培养。
通过到共建学校进行实地调研、与一线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北联大在详细了解各小学现状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以师范学院为主体,广告学院、特殊教育学院等为支持,正式成立了北京联合大学“高参小”项目组,下设学科课程开发部、宣传与社团活动部、网络技术支持部等部门。项目组围绕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授课团队、授课形式、开课方式、新闻宣传、经费管理、课程巡视与效果反馈等8个方面做出顶层设计,推出了2015上半年的7个折子工程,即一群拓展型课程开发,一组竞赛指导,一套校本教材,一类特色报告,一个高参小工作网站,一次成果汇演,一期全国拓展型课程研讨会议。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北联大师范学院在7所小学开发的课程数量翻了一番。根据各学校的不同需求、未来发展方向以及自身的专业优势,形成了自己的“课程菜单”,包括啦啦操、机器人、扎染、美食心理学等25门课程,涵盖体育、科技、国学、心理学等7大领域,每个领域都有一个专业的教师团队。“我们不再是被动‘防守’,学校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我们提供一个菜单式的课程清单,让对接小学自主选择。根据不同学校的特色或定位,有意识地引领他们更好地拓展、发展。”看到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思路愈来愈明晰,汪艳丽说,“我们现在感觉在‘高参小’项目的探索中越来越上手了”。
“高校为小学提供课程并不是为了让孩子在短期内掌握某项技能,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某一门课程来培养、提升孩子的某种意识,从而对其他的相关课程起到支持和互助的作用。”北礼士路第一小学挂职校长杨晓钟说,教授技能不是目的,我们的教育要对孩子的终身负责。
为了提高高校与小学之间的对接质量和效率,北联大选派本校7名业务骨干,分别担任7所共建小学的挂职校长,直接负责两校之间的各项对接工作。
“刚开始以为所谓的挂职校长就是充当沟通联系人的角色,负责两校间各种琐碎的事务。但后来发现,我们的责任远远不止于此。”谈起初任挂职校长时的感受,北联大教师杨晓钟如是说。
由于北礼士路第一小学的主打特色是英语,所以在项目启动初期,该校对于以体育、美育为扶持重点的“高参小”项目并没有太大的热情,然而随着北联大剪贴画课程的引入,北礼士路一小的参与态度开始逐渐转变。
北礼士路第一小学一名数学教师曾向杨晓钟抱怨,一年级数学中有一个章节是关于七巧板的学习,每每讲到这一节,数学教师就会特别头疼,因为许多孩子不会使用剪刀,不会剪纸,因此制作一副七巧板往往要花费大半节的课时,极大地影响了课程进度。然而,随着剪贴画课程走进校园,“10分钟完成七巧板的教学已不再是件难事,再往后,数学课的教学效率也越来越高”。
“剪贴画课程并不只是为了单纯教孩子学会用剪刀、剪纸画,关键在于学生空间意识和立体思维等抽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动手剪纸,提升空间想象能力,这不仅对于数学,对于今后逻辑学、物理学等抽象类学科的学习都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杨晓钟说。
对此,担任北京市第171中学青年湖小学部挂职校长的郝凤涛也有同感。在青年湖小学,“高参小”项目组根据学校需求,并结合自身专业优势,重点引入了“科学探索”和“机器人”等科技类课程,每一节课都会包含理论知识、实验操作、生活应用和自我思考等4部分内容,将理论研究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不仅打消了小孩子对于传统课堂中生硬的科技知识传授的抵触情绪,还极大提升了一年级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学生们不仅把知识仅仅当作是课堂的衍生物,而是学会了从生活中去发现科学、探索科学。”说到这儿,郝凤涛欣慰地笑了。
除了对课程学习方面感触颇多外,“高参小”项目也让高校师生开始从心底理解教育。“教育根植于爱,教育中一定要有爱。”郝凤涛说,发自内心的感动是促使她做这项工作的动力所在。孩子们一到大课间,就经常将她围起来,一边和她聊天,一边帮她揉胳膊揉腿。“那一刻我觉得,这份工作再苦再累也都值了”。
“高参小”项目为高校培养实用型师范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从课程的开发、设计,到课堂的实际教学,再到“高参小”系列教材的编写,北联大都将本校师范生放到参与的主体位置,打破传统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尽可能搭建实践场。
在参与项目的师范生挑选上,北联大有着极为严格的遴选标准。师范生要么成绩优秀,要么在相关的教学比赛中获过名次。学校还会向辅导员、任课教师了解实际情况,确保遴选出来的“小老师”质量。此外,在实地授课之前,专业团队还会帮助师范生一起备课,并进行模拟讲课,学校教师和领导进行点评指导。据汪艳丽介绍,师范生实际教学采用“3+3+10”模式,即一个教师带两个学生,形成3人团队,教师先上3次课,学生观摩;随后,学生上10次课,教师观摩。
从备课到磨课,从观摩到亲自上台授课,从布置练习到批改作业,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都有师生的共同参与和研习。通过“高参小”项目,北联大打造出培养师范生的全新模式。
“虽然在去小学之前,我已经有了许多次模拟课堂教学的经历,但是初入真实的教室,面对一群懵懂的小学生,我还是发现j9九游会,现实离书本太远。”作为“高参小”项目首批上台讲课的师范生,北联大师范学院学生朱源如此坦言。
作为教授国学课的北联大师范学院学生牛瑞祺,则从跌跌撞撞的实际教学中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教学法。在讲《规》时,许多学生看都看不懂,让其背诵就更比登天还难。这可让牛瑞祺郁闷坏了!通过几番对师兄师姐的请教,并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牛瑞祺“突发奇想”,如果把字数相同的《规》加上节拍编入曲子,再让孩子们跟随音乐的节奏一起诵读,是不是就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几次尝试,孩子们不仅喜欢上了读唱《规》,而且往往一节课下来,还能记住不离十的内容。
“学的无用,用的不学”,亲身体验让牛瑞祺深刻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对于师范生来说,大学校园的课堂很重要,但是社会实践的课堂更重要。
讲授科技课的李汐寒对此也深有体会。“之前对于教学的认知太过理论,对于学生的理解也过于理想化,以为小学生只需要教师单向地教给他们知识就够了”。一到下课时间,孩子们都喜欢跑过来围着李汐寒询问各种问题,天上的、地下的……“那时候只恨自己才疏学浅,学问浅薄”,现在只要一回学校,李汐寒便会竭尽所能去拓展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以免下次被孩子们问红了脸”。孩子们经常会自制各种各样的小礼物送给李汐寒,“虽然都是很小很简单的物件,但是从中我体会到了孩子们对我的信任和依赖,让我有一种存在感。”李汐寒说。
“对这些一年级孩子付出的爱和教育,可能暂时或者以后都看不到回报,但是他们给我的幸福感永远都在。”朱源深情地说道。
在“高参小”项目的实践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比如,在课程开发设计中杨晓钟发现,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师范类专业课与中小学的相关性并不大,这不利于师范生今后快速适应一线教学工作;厂桥小学挂职校长李书群也提出,师范生平日上课时间比较多,为小学生授课在日程安排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高参小’项目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高校与小学各有自身优势,也各有自身发展需求,‘高参小’项目是站在全新的视角,用新的资源观和人才观统筹教育资源,实现多元教育要素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同时,还需要高校和小学一起,进一步深入探索。”汪艳丽说。